
一、破解網路謠言,找回對痔瘡治療的信心
網路上關於痔瘡手術迷思的討論層出不窮,許多患者因為錯誤資訊而延誤治療,或對手術產生不必要的恐懼。身為專業大腸直腸外科醫師,我發現最常被問及的痔瘡手術迷思包括:PPH微創痔瘡環狀切除手術釘子會掉落、雷射痔瘡消融術治療效果差、傳統手術一定很痛等問題。今天就讓我們用科學實證的角度,一一破解這些網路謠言。
二、迷思一:PPH微創痔瘡環狀切除手術釘子會掉到腸子裡?

2-1.網路說法:PPH微創痔瘡環狀切除術的金屬釘子可能會掉落、刺穿腸道。
2-2.事實解釋:PPH微創痔瘡環狀切除手術使用的是醫療級「鈦合金」釘子,經過完整生物相容性測試,術後排便部分釘子會脫落隨糞便排除。
2-3.根據臨床數據:PPH微創痔瘡環狀切除手術釘子相關併發症發生率低於0.5%。
✅ 常見副作用(多為短暫可逆):
- 術後短期疼痛(一週內逐漸緩解)
- 少量出血(5%內)
- 排便急迫感(通常於1-2週內逐漸改善)
👉 專業建議:選擇有「大腸直腸外科專科」資格且經驗豐富的醫師執行PPH微創痔瘡環狀切除手術,可大幅降低風險。
三、迷思二:雷射痔瘡消融術失敗經驗多?

3-1.網路說法:「雷射痔瘡消融術容易失敗、復發率高」。
3-2.實證解釋:雷射痔瘡消融技術對於第1至第3度痔瘡併出血症狀為主的患者效果佳
3-3.常見失敗原因分析:
- 選錯病患對象(如第四度痔瘡不適用)
- 術後未依指示照護
- 持續不良生活習慣(便秘、久坐等)
🟢 適合雷射治療:第1至第3度痔瘡併出血症狀為主患者
🔴 不適合雷射治療:四度外痔脫垂、合併膿瘍或肛裂
四、迷思三:傳統痔瘡手術一定很痛?

4-1.過去印象:傳統痔瘡手術「痛到生不如死」。
4-2.現在事實:多模式止痛技術進步,痛感已大幅下降!
4-3.現代疼痛管理措施:
- 多重止痛藥物搭配
- 局部神經阻斷
4-4.疼痛指數(VAS 1~10分)比較:
- 傳統手術(無止痛管理):8~10分
- 現代手術(有止痛管理):5~7分
五、迷思四:年紀大不能開痔瘡手術?

5-1.迷思來源:高齡手術風險過高,不建議開刀。
5-2.實際狀況:年齡不是禁忌症,關鍵在於全身健康狀況評估。
5-3.術前評估重點:
- 心肺功能與麻醉風險評估
- 凝血功能檢查
慢性病控制狀況(如高血壓、糖尿病)
六、迷思五:痔瘡手術後一定會復發?

6-1.常見誤解:「開了也會再長,乾脆不要治療」。
6-2.醫學統計:復發率與術式選擇與生活習慣息息相關。
6-3.五年復發率比較:
手術方式 |
復發率 |
PPH微創痔瘡環狀切除手術 |
5–8% |
雷射痔瘡消融術 |
8–12% |
傳統切除 |
3–5% |
6-4.預防復發五守則:
- 高纖飲食(每日30g)
- 多喝水(每日2000~2500cc)
- 每週運動150分鐘以上
- 減少久坐
- 正確排便習慣,速戰速決
🔗 延伸閱讀: 痔瘡手術後照護須知
七、Q&A|常見問題一次解答
A:依照痔瘡程度、症狀、年齡、經濟能力與復原期需求綜合判斷,由專業醫師提供建議最準確。
A:可詢問醫師是否為大腸直腸外科專科、手術經驗資歷、是否提供完善的術後追蹤計畫。
A:常見包括血液檢查、心電圖、腸道清潔、禁食禁水、停用抗凝血藥物等。
八、結論:正確觀念,是最佳的手術準備
面對「痔瘡手術迷思」,最重要的是選擇專業的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、信任具良好信譽且麻醉醫療設備完善的診所,而非被網路偏誤言論牽著走。PPH副作用可控、選擇合適病患對象可減少雷射失敗率、傳統手術不再如過去般痛苦。
✅ 建議您:
- 及早諮詢有經驗的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
- 根據自身病況和醫師討論後,選擇合適治療方式
- 術後積極配合照護與飲食生活作息調整
- 重拾舒適、自在的生活品質!

陳昭仰 醫師 MD, PhD
▍學經歷
-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外科學科專任助理教授
- 教育部部定助理教授
- 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科主任
-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進修
-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
▍專科資格
- Intuitive Surgical 達文西機器手臂手術訓練中心 認證合格醫師
- 中華民國外科專科醫師
-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專科醫師
- 台灣消化系外科專科醫師
▍專長
- 肛門疾病(肛門出血、微創痔瘡環切手術、 微創雷射痔瘡消融手術、肛門廔管手術)
- 大腸直腸腫瘤根除手術( 腹腔鏡微創手術
- 達文西機械手臂微創手術)
- 無痛大腸鏡檢(含息肉切除)
- 大腸直腸癌篩檢
- 腸胃道疾病
- 骨盆腔及臀部周圍疾病
